“环城绿道里的积水坑变少了,我担心会导致四川狭口蛙、饰纹姬蛙的数量下降……”
近日,“群众呼声-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收到了一条颇为有趣的留言:成都高一学生小干在天府绿道散步时,看到大量蝌蚪,洋洋洒洒写下数百字为其“求情”。他认为“生机勃勃的永久性积水坑”是一种生态系统,希望政府部门恢复水坑数量,保护蛙类、保护生态。
小干告诉记者,他今年15岁,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娃儿,从小热爱亲近自然。周末、节假日去城市周边的田边地头走走,辨识各种青蛙就是他最大的乐趣之一。成都绕城高速路旁的环城生态公园尚修建时有不少小小的积水坑,深度不超过10厘米,坑中有藻类、浮游生物、蝌蚪、青蛙,形成了一块块小型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最常见的泽蛙,我还见到过较为稀有的四川狭口蛙、饰纹姬蛙……”小干提到青蛙就如数家珍。
小干称,在环城绿道修建的过程中,往日数量可观的荒地水坑在不断减少。蛙类们只能在车辙形成的水坑里产卵,“这种坑干涸速度较快,大量蝌蚪都已经死……”。小干分析,或许是因为积水坑容易滋生蚊虫,相关部门为了美观和干净才将其填埋并种上景观植物。
这名“环保小卫士”为青蛙们的命运感到焦心,因此在“群众呼声-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发出自己的环保见解和宣言,呼吁成都政府重视环城绿道上小水坑的生态价值,在市政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对部分存在永久性水坑的荒地予以保留,适当恢复自然小水坑。
据悉,2022年成都曾荣获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如何把保护野生动植物理念根植于市民的日常行为,是成都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力图破解的难题。
成都少年小干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公共事务的热情未被辜负,他的留言先后获得两个相关部门的回复。
天府绿道运营方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向干同学详细解释了绿道设计及施工中的环保理念。回复称,环城生态区项目设计与建设中严格按照上位规划开展建设,做到立足区域本底景观,适度修复提升,注重成本控制,体现经济性、可持续性。设计中随坡就势,尊重自然本底,突出生态保护功能,注重贴近自然、避免过度人工化,完善配套设施。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对其提到的“保护青蛙”一事回应称,蛙类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是生态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该局将按照规划,在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