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祖国的75周年华诞。从古至今,中华文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而闻名于世。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亿万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了一部部壮丽的篇章。
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们特别策划了一份“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单”,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传递爱国情怀,回顾与展望祖国的辉煌历程与美好未来,展现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既有展示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的《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也有详细讲述了国旗设计背后的故事的《飘扬》和《五星红旗是如何诞生的?》,更有通过基层干部的视角,再现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沙洲日记》……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个故事,都凝聚着一种精神,都激发着一种力量。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星球研究所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9月版。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史诗,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从史前文明的曙光初现,到灿烂的智慧创造,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汗水。我们创造了蓝色星球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短短七个字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在中华大地上,早期文明在不同的环境中萌芽,它们散落各处,如同满天星斗,各自闪耀。从六千多年前开始,古人造城而居。随后,它们开枝散叶,由少而多,由稀而密,由小而大,不断生长,最终遍布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国的文明进程不是静止的,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封闭的。在域内,纵有南北东西差异,但区域间的互动融合生生不息。于域外,虽有荒漠大海之限,但东西文明互鉴的故事绵延不绝。这是一部华夏文明史诗,是一部聚合、融合发展史,也是一部物质文明创造史。
作为《这里是中国》系列的第三本,《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打卡18个史诗级文明现场:良渚、二里头、三星堆、古城、长安、徽州、南京、丽江、长城、京杭大运河、莫高窟、泉州、南海I号、民居、梯田、古塔、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也能看到中国人的自强不息,更能感受中华民族的信仰、信念、血性与力量。
家书是别样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的文体相比,家书反映的是大背景下个体的真情实感。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大历史背景下一个个微小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官兵,巩固新生政权、保家卫国的战士,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党员、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进步群众等,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建设倾注鲜血与汗水。
该书精选1948年至1952年写作的家书38封,用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书写各战线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鲜活历史。从胜利前夕许英给母亲写信说“母亲,我想你”中,我们看到人的柔情似水;从宋云亮给恋人胡玉华写信豪迈地说道“今天北平已经是人民的城市了”中,我们看到恋人之间互相勉励、坚守信仰;从王振乾给弟弟写信说“要长久保持内心的火热”中,我们看到兄弟之间棠棣情深,共同努力建设国家……从这些家书中,我们看到一个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这些生动的故事串联成关于新中国成立的鲜活记忆。阅读他们的家书,感受这些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带我们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在广场,在珠峰之巅,在联合国大厦,在奥运赛场上,在南极科考站,在港澳回归的交接仪式上,在祖国的边疆哨所,在援外工程的工地,在维和部队的驻地,在40万吨的远洋货轮上,在月球的表面,在南海的岛礁上,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鲜艳的五星红旗傲然挺立,迎风飘扬,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昭告天下,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图腾,全体华夏儿女用血肉之躯守护着的共和国的魂魄,同时它也以宽厚温情的色彩与直抵人心的图案,勾起海外侨胞魂牵梦萦的乡愁。
该书是一部以国旗诞生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记述了与国旗有关的数个动人故事。全书以国旗诞生背后的故事为主线,从国旗最初的设计构思,到其进入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再到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通过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最终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其中适时穿插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国旗辉煌瞬间的记忆,并讲述了与这些记忆相关的人物、事件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
《五星红旗是如何诞生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黄黎 邵凡晶 撰,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从最初应征新国旗的2993幅图案,到进入复选的32幅,再到最终被确立为国旗方案的“复字32号”,中国国家博物馆精选国旗图案征集、筛选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珍贵设计原稿,还原五星红旗的诞生过程。该书立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国旗图案设计原稿,以五星红旗的诞生为线年《双十协定》的签订到1948年“五一”口号的发布,到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设计一面象征新中国的国旗,到最终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的鲜活历史;通过“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讲述五星红旗诞生的感人故事,描写新中国筹建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文笔细腻,细节丰富,故事精彩,是一部生动的关于新中国成立的通俗读物。
《沙洲日记》,《沙洲日记》编写组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版。
沙洲很小,但有一个故事,温暖了全中国。2016年10月21日,习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沙洲的感人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从此,“半条被子”精神成了一束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精神之光。2020年9月16日,习来到沙洲。于是,沙洲又有了新的故事。在这个崭新而沸腾的时代,沙洲每天都在发展进步。沙洲的村民、党员干部,到访的游客……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着这里发生的点滴变化,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书稿以日记的形式,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人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透过沙洲村的村民、师生、党员干部和到访的游客等人的亲历亲见,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沙洲村近年来的翻天巨变,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从老百姓的视角,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见证在中国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大地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描绘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回答“幸福生活是谁给的”时代之问,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大国之兴:使命型政党与中国式现代化》,黄相怀 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版。
该书全面解读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是一部兼具理论性和通俗性,深度聚焦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出版物。作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为主线,使命型政党、中国式现代化为两翼,结合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阐释、学理支撑。
其中,序章为新时代坐标中的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显著特征、独特优势与世界意义。上篇为使命型政党,分别从使命型政党的学术生长、理论逻辑、党群关系、组织构建、政治领导、伟大斗争、文化使命、思想引领等八大方面来集中论述使命型政党的丰富内涵。下篇为中国式现代化,分别从政党领导、改革开放、政治发展、制度建设、破解难题、共同富裕、资本逻辑、世界经验等八大方面来详细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价值。结束语以中国立场关照当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该书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组织编写,严格遵照党的历史决议和权威文献,观点准确、论述深入,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生动记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实践,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实现中国梦的构想”“党的十九大擘画新时代伟大征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九个方面总结回顾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与工程建设的发展相同步,中国的工程机械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直至登凌绝顶,傲视群雄,谱写了一曲曲恢宏的乐章。该书是一部极简的中国工程机械史,更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工业奋斗史。全书主体内容分为14章,立足“现代化”进程和宏大历史关照,聚焦挖掘机、盾构机等工程机械,讲述其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制造难题,生动再现其实际应用与技术突破,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以时间为脉络,真实记录一家家工程机械企业、一代代中国工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实现从技术跟跑、引进消化,到后来居上、登临绝顶的壮阔历程。全方位呈现我国工程机械制造的现代化之路,以工程机械的逆袭突围,致敬中国工业崛起的艰难传奇,彰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