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安全”的概念已被重构。保障网络安全,业已成为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前提。9月19日至25日,我国迎来第三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宣传周的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为人民”,是说网络安全关涉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互联网”正如其名,将每个人作为节点,编织成虚拟的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张虚拟的网已经和真实世界“深度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正因如此,互联网同时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风险。从高考志愿被网上篡改,到短信误导取消航班;从清华老师被骗的千万巨款,到连续几起因电信诈骗而殒落的生命……既让人扼腕痛惜,又让人警醒深思。
如何避免悲剧重现?这次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思路——“靠人民”。正如习指出的,“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广大网民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时的主要受害者。只有当每个网民充分认识网络中存在的风险,提高防范意识,形成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比如个人真实信息不随便上传,陌生邮件短信不轻易回复,网上支付不盲目接入陌生平台等等。
然而,快速更新的互联网技术加剧了网络安全侵害者与普通受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单纯依靠网友自身力量来实现网络安全,并不现实。一些骗子、黑客能够轻易获取个人及其家庭详细信息,甚至对其生活动向也了如指掌。他们借此诈骗、盗取个人财产,威胁网络信息安全,令人防不胜防。
因此,要扭转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首先,必须发挥政府、运营商和掌握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企业的作用,共同肩负起抵御网络安全侵害者的责任。这既要求政府和企业看管好自己手中的数据资源,加快技术更新,避免被不法分子窃取;同时也要求作为网络监管者的政府,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建立起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协调的监管手段。
同时,维护网络安全也离不开法治的轨道。借助法律武器维护个人信息与数据安全,严惩不法分子,才能实现以儆效尤的治理效果,最大程度保护普通公民的网络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的稳定性往往意味着保守,在面对层出不穷、快速迭代的网络犯罪时,如何实现法律保守属性和最佳社会治理效果之间的协调,不仅需要法律技术方面的论证,更需要法治思维的转变和创新。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今年的宣传主题充分彰显了网络安全治理的全民化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仅仅事关老百姓的“油盐酱醋茶”。实际上,正是透过与老百姓的密切联系,网络安全进一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谁在互联网领域取得长足进步,谁就能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这里的“进步”,不仅是指提升网络技术水平,也是指提升应对网络带来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培育这种意识和能力,要从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开始。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不仅帮助我们树立这样的观念,更逐渐转变为长效机制,成为凝聚网络安全共识、构筑网络安体系的重要渠道。